新华社武汉10月24日电(记者谭元斌)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所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联合组成的科研团队,在深层地下水监测技术的创新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次发现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亏损趋势出现明显缓解,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权威期刊《水资源研究》上发表。
据中科院测地所介绍,该团队由江利明等人领衔,他们提出了利用时序卫星雷达干涉技术来监测深层地下水变化的新方法,并成功运用该方法于华北平原最为严重的地面沉降区域之一——沧州中部地区。通过长期观察和分析,科学家们发现2003年至2010年间,这一地区经历了多次地面沉降,但也出现了一些地面抬升现象。此外,他们还发现沧州中部地区的深层地下水大量流失,其中大部分是不可恢复类型,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地区长期以来对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从2005年起,这个区域开始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一种迹象:尽管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地下水超采问题,但随着时间推移,其速率有所减缓。这被认为是当地采取的一系列节约措施,如加强管理、优化使用等,对于缓解环境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江利明表示,由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华北平原就一直处于深度超采状态,现在已经形成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地下漏斗区”,引发了广泛而严重的问题,如大面积的地面沉降、 groundwater resources depletion, and water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更加精确地了解深层地下水变化与其对应的地表形变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这片宝贵但受威胁的自然资源。
此项研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探索弱透射岩石中的压缩释放过程,也为评估并预测未来华北平原可能遇到的潜在挑战奠定了基础。(来源:新华社武汉10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