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宇宙深处,一个被称为NGC7635的气泡星云,距我们地球7100光年之遥,其背后隐藏着太阳系诞生的神秘面纱。这个壮观的星云,是一颗沃尔夫-瑞叶型恒星无声地演绎其生命故事的一部分,这种巨大的恒星以其炽热和强烈的风暴而闻名,它们通过高速抛射外层气体,将周围环境塑造成一个密集的壳层——所谓“沃尔夫-瑞叶气泡”。
传统理论认为,数十亿年前,在一颗超新星附近,太阳系逐渐形成。而新的研究提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假设:太阳系可能是由一颗比太阳大40至50倍的沃尔夫-瑞叶型恒星孕育而成。这类恒星因其高温和强大的风暴力地剥离外层物质,并在过程中吹出一种特殊类型的人造天空——那些致密、富含尘埃和气体的小球体。
芝加哥大学Nicolas Dauphas教授解释道:“这些‘沃尔夫-瑞叶’壳中的条件极为适合于产生新生恒星。”Dauphas团队推测,有1%到16%与我们今日见到的所有类似太阳大小及质量范围内的大型恒星都有可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并成长起来。
早期科学家对流行说法进行了探索,但他们发现了不符合理论的一个谜题:为什么在早期太阳系中只存在铝-26,而没有铁-60?这种矛盾让人们开始怀疑超新爆发理论,因为这两种元素都是超新爆发能够生成的。但是,如果我们考虑的是来自更古老、更小规模但拥有相同能量输出水平的大型恒核反应,那么一切似乎就变得清晰多了。这些Wolfe-Reyes-type star会散发出大量铝26,同时避免生产铁60。
根据Dauphas团队最新研究,他们提出这样一种可能性:当那位巨大的Wolfe-Reyes-type star开始自我燃烧时,它向外空间释放了大量具有足够冲击力的尘埃粒子。当这些粒子撞击着它周围构成“Wolfe-Reyes” bubble shell结构上的某个点时,即使它们自身被摧毁,也携带着铝26保留下来。在一次又一次重复这一过程后,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的日系统。
那么,那个曾经引领整个创造过程的大型Wolfe-Reyes-type star去了哪里呢?它已经完成自己的剧场表演,并最终以超新级爆炸或坍缩成为黑洞告别世间。如果它选择变身为黑洞,则铁60几乎不会出现;如果是超级脉动爆炸,则铁60会被生成,但由于它们无法穿透或分布不均匀,所以也未能进入我们的日系统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