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光与他的竖版世界地图:让天文学媒体报道在社会上“竖”起来
200多人聚集的会场,先是沉默,继而议论纷纷。"错误!美国不在中国东边,而是在北边。" 鲁莽之举发生在一位专家正在介绍二代北斗卫星系统布局方案时,一位同为演讲嘉宾的郝晓光站起身来进行了“纠正”。这次事件,让他深感得意,“就像一次壮举”。
2006年10月,在卫星导航系统研讨交流会上,按照专家介绍的方案,北斗卫星优先覆盖中国及周边地区向东延伸几千公里,但只到中国最北端。这时郝晓光拿出自己编制的北半球版世界地图,比划着说:“当时‘北斗二代’覆盖范围策略主要依据的是传统世界地图所展现的地理关系和战略需求。”
尽管他被迫下台,但后来有关部门还是采纳了他的建议,并调整了设计方案。郝晓光绘制的新版世界地图,有东、西、南、北半球4个不同版本。在这张地图上,美国位于中国之北。
最独特的是南半球版,这是一张竖版地图,印度洋位居中心,以往偏居南端、“被压成横条”的南极洲得以“本来面目”示人。
单之蔷表示,从利玛窦画出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地球至今已有400余年时间,没有脱离这个框架,而郝晓光的新版世界地图颠覆了过去单个角度看地球的地方观。
早在2002年,郝晓光就编制完成系列世界地图并应用于航空和科考领域,但直到2013年才获得正式出版许可。他现在计划将这些系列地图进学校、入教材,为世人展示三维地球最全面展现。
对于为什么没有竖版地图,他解释道:“从传统的地理知识中,我们习惯于把东西比喻作长,而把南比作宽。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把大西洋作为中心,那么地球就会呈现出另一种形象。”北京飞向纽约是否更短取决于选择太平洋或是通过冰岛航线?
对于那些认为在地理问题中寻找答案的人来说,当他们看到那幅改良后的地域分布,他们便能立即明白答案是什么——显然,是后者。对此,他坚信:“很多看惯了传统世界的人都会答错。我就是要让那些事实显而易见。”
关于为什么还需要重新绘制一个平面的全球视觉表达,即使已经有精确且详尽的地球仪存在?因为地球仪虽然准确描绘每一点,却无法提供全貌。而一张好的全球视觉表达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为各种学科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然而,对于许多专业人员来说,他们仍旧难以接受这种改变,因为它们要求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解方式。然而,对于如刘根友这样的支持者来说,这些新的视角带来了新的启示:
“这是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认知挑战,也是一个科学探索的问题。”刘根友说。“如果我们能够用更加广泛和更清晰的方式去理解我们的位置,那么我们将能够做出更明智和更加有效果的事。”
对于那些曾经尝试过但失败的人们来说,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个目标无望。但是,对于那些愿意冒险并追求卓越的人们来说,这似乎是一个既具有挑战性又充满希望的问题。这正是这样一个人—58岁老人的故事,他名字叫做郝晓光。
通过不断尝试和错误,最终找到了一种既不会切割任何国家,又保证保持各个国家及其相互之间完整性的方法。他发现,只要沿着一定经线(例如60°S)或纬线(例如15°N),即可得到一张完全不会切割任何地方的一张全球视觉表述。此外,由于是根据不同的经线或者纬线进行分割,因此也避免了一般在地理学中遇到的变形问题,如对澳大利亚与南极洲面积差异造成误解等问题。
最后,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角色扮演,就像服装一样,一套完美搭配才能体现最佳效果;同样,在描述地球的时候,也需要四种不同类型的地圖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反映其全貌——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名叫鸿沟的大西洋成为如此关键元素的地方,它不仅连接两个大陆,还代表着两块文化之间不可忽视的情感桥梁。在这里,大西洋成了连接欧亚大陆与非洲以及美洲的一个巨大的海域,不仅如此,它也是历史上的重要贸易路线,以及今天全球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它所处位置,则决定着人类文明如何发展以及未来的可能性,无疑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便是我国研究员之一先生成功创造出来的一副全新的世纪画卷,它不仅展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认识力的提升,同时也透露出人类为了实现共存与合作而努力探索未知宇宙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