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科学家揭示渤海多环芳烃自然分布规律及其颗粒-水分配特征

我,林田教授,我团队近日在环境科学领域的期刊《水研究》(Water Research)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探讨了雨季前后渤海水体中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和生态风险。我们分析了这些有机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及其对水质和生物健康的潜在影响。

多环芳烃是煤、石油、木材等燃烧不完全时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它们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三致”效应。由于它们对环境质量构成严重威胁,许多国家将其列为监测项目。在中国北方,尤其是在环渤海经济圈,这些污染物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20%。

渤海作为一个半封闭边缘海,其低水交换能力限制了污染物稀释,从而成为中国最受污染的海域之一。这些多环芳烃通过地表径流进入地下水和地表水,并且富集于沉积物中,对周围土壤造成长期累积。

我们的研究发现,在强降雨期间,如夏季,这些残留在地表上的颗粒态多环芳烃会大量被冲刷入渤海,使得低分子量PAHs从颗粒相转移到溶解相,不再稳定分布,而成为新的次生污染源,对渤海水质及生物健康造成持续影响。

我们强调,在雨季后的一段时间内,这种低分子量PAHs释放可能加剧渤海整体的PAHs污染问题,并改变源-汇关系。我认为,更深入地探索藻类和低级生物如何与这些化学品互动,以及这种特定地区的地理格局和气候条件下所面临的生态风险,是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这项工作对于更好地理解并控制这类有害化学品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JSa超越界限的编程艺术家
下一篇:扣件式楼梯施工实录现场操作案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