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利用南山26米射电望远镜在天文科研进展中观测普朗克冷核氨分子获得新突破推动社会对宇宙奥秘的理

近日,我在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组担任博士研究生期间,得益于导师加尔肯·叶生别克研究员的指导。我利用南山26米射电望远镜,对银河系普朗克冷核进行了氨分子谱线观测研究。我们的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天文学顶刊《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Astronomy Astrophysics,2024,684,A144)。论文链接:点击这里。

普朗克冷核是Planck 空间天文台的科研团队利用该望远镜的巡天数据证认的一批致密、低温且处于恒星形成演化早期的核,它们是研究认识恒星形成初始条件及早期过程的极好样本。氨分子在低温(Tkin<40 K)、致密(103cm-3)的区域不易耗散,并且具有丰富的精细跃迁,便于计算运动学温度和密度,非常适用于观测研究普朗克冷核。

我总共观测了672个普朗克冷核,在其中249个(37%)探测到NH3(1,1)发射线,187个探测到 NH3(1,1) 精细结构,76个探测到 NH3(2,2) 发射线。我还计算得到这些冷核的关键物理参数,如氨分子的线宽、柱密度与丰度以及运动学温度等。

发现普朗克冷核的氨分子丰度比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和红外暗云高一个量级。这项大样本基础上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普朗克冷核可靠物理性质方面重要信息,对于认识恒星形成初始条件及早期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此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支持。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也为我的观测设备和研究计划提供了数据与技术服务。

新闻来源:新疆天文台官网

上一篇:中国科学院团队破解大功率电子芯片热管理难题应用于天文学新闻动态物品
下一篇:拆解与重构从废墟中诞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