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天文台在LAMOST DR8数据中发现早型速逃星新物体推动了天文科研的进展

近期,我与合作者在国际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报增刊》上发表了基于LAMOST DR8中早型速逃星星表及其性质的研究工作。这项研究利用了LAMOST DR8中已发表的早型星星表及其视向速度测量值,结合Gaia DR3所提供的天测数据,证实了229颗早型速逃星,并对这些恒星的物理性质进行了分析。该样本是目前已知基于Gaia天测数据并具有一致性视向速度测量的最大速逃星样本。我论文链接:nadc.china-vo.org//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1538-4365/ad46f8。

图一展示的是速逃星形成途径中的双星超新-star形成途径,这种形式约占O型和B型恒star的大约30%和5-10%。这类恒star以大于30-40 km/s的本动空间速度在银河系中运动,被称为“速逃star”。它们对于理解银河系结构和超新-star爆炸等前沿课题至关重要。

我进一步探讨了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双重超新-star图景,如图一,在一个致密双重系统中,当质量更大的恒star经历非对称核坍缩超新-star爆炸时,其伴随者会被抛射出去,从而成为一个新的“速逃star”。这种情况对于我们理解超新-star爆炸模型、特殊双重系统以及演化过程具有重大意义。此外,“速逃stars”也可能通过密集群体内多体系统间相互作用被抛射出来(动力学弹射图景,如图2),这对于理解群体内部动力学过程非常重要。

我还使用LAMOST DR8释放的大约4432颗大质量早型恒start(主要为B类型)的样本及其视向速度,以及结合Gaia DR3提供的一些数据,对该样本进行了一些空间动力学特征研究,并证实出了229颗“speedy star”。此后,该团队发现大部分“speedy star”具有较小投影自转速度和空间速度,但几乎没有同时拥有较大投影自转速度和空间速度的“speedy star”。

我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Speed Stars"可能位于银河系薄盘内。此外,我还分析了一些有多次视向度测量值"Speed Stars"轨道周期,发现有两组可能属于快速移动成分'Fast-Moving Components'或‘FMCS’,轨道周期分别为40天和61天。

通过对这些观察到的特征,我们得出结论,“Speed Stars”的起源与其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分布有关,同时也为理论模型提供了解释。该项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并且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上一篇:古韵重现仿古砖的艺术与工艺探究
下一篇:信用家装修让理财与居住相融合的智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