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4位教授获北京大学-中国光谷成果转化奖
近日
2024年度北京大学-中国光谷成果转化奖
获奖名单揭晓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雷晓光
计算机学院王鹤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陈虎
王选计算机研究所连宙辉
四位教授荣获该奖
他们扎根专业领域,不断开拓创新 创新药物研发、产学研并行 为治疗人类重大疾病提供重要支持 开创具身智能技术推动人形机器人 实现通用性、拓展应用潜力 利用“口腔数智仿真修复”技术 实现数字化义齿修复 研发“中文字体智能化设计与生成系统” 提高中文字体开发效率 从生命健康到智能机器人 从口腔修复到中文字库开发 一项项引领前沿的科研成果经产业化转化 为我们带来能够切身感受到的福祉#致力创新药物研发#
他为人类重大疾病开辟治愈新途径
针对肿瘤、多药耐药细菌感染、器官纤维化等人类重大疾病,他带领北大科研团队在创新药物研发与产业转化方向作出突出成绩。

合成化学、化学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协同助力创新药物开发,为人类疾病生物学研究从理论到实践提供关键支持。
2024年度“北京大学-中国光谷成果转化奖”获奖者、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雷晓光教授在多种重大疾病的新药研发领域作出重大科研进展及成果,他的获奖成果为“多个一类新药开发与科研转化”。
雷晓光教授及其带领的北大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探究人类重大疾病的分子机制和后继转化医学与新药开发,在创新药物研发与产业转化方向做出了多项突出成绩,目前已开发四类“first-in-class”的候选药物,应用于系统性炎症、纤维化疾病、肝胆疾病等多种疾病治疗中。目前,他的课题组与国内外多家著名制药企业开展了紧密的科研合作,共同推进针对肿瘤、多药耐药细菌感染、器官纤维化等人类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研发。代表性新药开发成果 01 其科研团队与瑞士罗氏制药公司合作开发的针对多药耐药革兰氏阴性菌(“超级细菌”)感染的新一代抗生素候选药物已获得多个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目前正在做临床申报;如经批准上市,该药物不仅能克服目前临床上难以解决的细菌耐药问题,也能产生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 02 针对器官纤维化疾病治疗,他的团队与生 科院吴虹团队合作,成功开发出一种靶向转录因子的,具有高成药性的小分子,有望成为用于治疗相关纤维化疾病的“first-in-class”候选药物。 03 近期,雷晓光教授团队还在肝胆疾病的新药开发领域取得重大科研进展。针对具有严重瘙痒副作用的临床治疗药物奥贝胆酸开展了药物化学改造,获得了全新的候选药物分子,并证明其在保持治疗活性的同时不再激活痒受体,从而不会产生瘙痒副作用。相关工作发表在国际期刊Cell上。该团队也正在积极地推进相关创新药物开发。
#具身智能赋能人形机器人#
他为机器人注入灵魂

具身智能是指一种依托物理身体能够通过感知、决策、行动与环境进行交互的能力,人形机器人则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具身智能技术的转化发展大大增强了人形机器人的感知、语言交流、导航、灵巧操作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更自然地与人类协作并执行更复杂的任务,从而在多个领域拓展应用潜力,积极应对我国面临的老龄化、少子化和劳动力短缺等重大社会挑战。
2024年度“北京大学-中国光谷成果转化奖”获奖者、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王鹤秉持着让人形机器人服务于千行百业、千家万户的信念,长期致力于具身智能探索和技术转化。他的获奖成果为“具身智能技术”。
王鹤主要聚焦于具身智能这一前沿领域,在材料无关的抓取、可泛化的物体操作、3D寻物导航和灵巧手数据集等方面实现了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银河起航,通用无疆”是他给银河通用机器人G1的宣传语,他也在这片尚待开垦的无疆田野里敢为人先、开拓边界,在全球产业之战中勇攀高峰。获取足够多的数据是具身智能发展的难点,经过基于本土情况的思考和落地场景的商业化考量,他选择all in “Sim2Real(从仿真到真机的迁移)”,即主要依靠合成仿真数据,突破了特斯拉、Google都选择用“遥操”采集数据的先例,极大地降低了成本。 目前,银河通用已推出全球首例可以线下真机展示泛化干活技能的大模型机器人Galbot G1。据银河通用透露,Galbot目前在国际范围内首次实现了成功率在95%以上抓取随机堆放、从未见过的透明、高光等物体,甚至已进一步掌握类似开柜子、开抽屉、晾衣服等泛化操作技能。针对商业领域无人值守以及工厂、车厂的应用场景,银河通用也已经与美团、奔驰、极氪等头部企业合作。王鹤的具身智能技术成果将深刻影响多个领域,为我国社会的劳动力短缺等未来挑战提出新的方案。#口腔数智修复技术突破#
他助口腔患者重拾健康美丽笑容

?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凸显、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提升的背景下,高精、高效牙齿修复需求激增。口腔数智仿生技术是突破传统牙齿修复的重要技术,包含扫描、设计、制造、材料等重要环节,更是我国相关基础研究与产品开发极度匮乏的“卡脖子”领域。
2024年度“北京大学-中国光谷成果转化奖”获奖者、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数字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虎响应“健康中国、健康口腔”的号召,专注精智仿生自主创新研发,为牙齿缺损缺失患者造福。他的获奖成果为“口腔数字化精准仿生修复技术与材料研发”。

?
文字对人类的文明传承与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技术进步与文化精神生活需求的提高,人们对于特殊订制、个人手写、艺术特效等风格字体的需求愈加强烈。如何“高效制作海量字体风格的计算机中文字库以满足庞大应用需求”成为了亟待解决但极具挑战的任务。2024年度“北京大学-中国光谷成果转化奖”获奖者、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连宙辉副教授十余年来聚焦于面向文字应用的图形图像生成理论和技术研究,近年来取得重要进展,他的获奖成果为“中文字库自动生成技术及系统”。
2022年,北京大学设立“北京大学-中国光谷奖学金”,分为“学生奖学金”和“成果转化奖”。其中,“北京大学-中国光谷成果转化奖”的设立,是为进一步推动北京大学产学研工作,鼓励教职工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服务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奖励北京大学取得重要科技成果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在职科研人员。
将高精尖科研成果转化为
增进民生福祉的现实生产力
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命题
也是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赓续科研薪火,创新前沿技术
北大将持之以恒推动科技成果
产业化应用与价值转化
鼓励科研人员砥砺创新、提高成果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