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天,下午的阳光透过窗户斑驳地洒在我们的小屋里。我坐在电脑前,一边听着学长一边讲题一边敲代码的声响,一种既焦虑又兴奋的情绪涌上心头。那时,我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正处于编程之路上艰难探索的阶段。
学长,那个曾经让我敬仰至深的大二的时候就已经是大三了,现在成了我学习生活中的指南针。他的每一次动作,每一次言语,都像是对我来说最自然不过的事情。比如,当他开始解释某个复杂算法的时候,他不仅会详细阐述其原理,还会随手敲几行代码来演示如何实现。我看着屏幕上的光怪陆离,就像是在看一种神奇的魔术,只要他一按键,就能让机器做出令人惊叹的事情。
“这就是递归函数啊,看,这样写,你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学长淡定地说着,同时快速敲击键盘,我紧张地跟在后面打字,试图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话语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一切。这段时间里,我几乎没有停下来思考,而是尽量模仿学长,不断尝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
有一次,在我们的讨论中,他提到了一种新的数据结构——栈。当时我完全不明白它怎么工作,但当他用实际例子说明并通过代码展示时,我突然恍然大悟。原来,它是一种特殊的数据结构,可以只在顶部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他把栈想象成一个楼梯,每次只能从顶层走下去或者走上去,这样才能保证效率最大化。而且,他还教会了我如何使用它来优化程序性能,让我的小项目一下子变得更加高效稳定。
这种学习方式虽然充满挑战,但也极具吸引力。因为学长总是那么自信、专注,而且每一次都能让我感受到进步与成就感。在那个阳光斑驳的小屋里,我们一起拼搏,也一起成长。而那时候,“学长一边讲题一边C”的画面,就是我们共同编程旅途中最温馨而坚实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