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高二那年,我被选为英语课代表,负责组织每周的作业和考试。虽然我对英语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当时却不知道这份荣誉带来的困扰有多么深重。
事情发生在我们班的期中考试前夕。那天下午,我们老师决定通过录制一个小视频来鼓励大家准备好考试。要求是简单明了:每个同学都要出现在屏幕上,说一段自己准备好的英文台词,并且还要附上自己的名字和成绩目标。
我当时想,这不就是展示自己对英语热爱的一次机会吗?于是我选择了朗读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那就是问题所在)。我觉得这句话既能展现我的文学素养,又能体现我的勇气,因为它听起来挺复杂的。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这句话里面包含了一些发音上的难点,比如“that”后面的音节,“is”、“the”等等,它们对于那些平日里不太用到这些单词的人来说都是挑战。
录制完视频之后,我感觉自己表现得很自然,不仅因为我对那句话非常熟悉,而且因为那个时候没人知道真正的问题是在于语调和节奏,而不是单纯地念准字母。我只希望能够让老师看到我的努力,让他们认为我是一个值得信赖、掌握良好英文表达能力的学生。
然而,当我们的班级汇报会结束,一切都看似顺利。当晚,我收到了来自全班同学的一个个私密信息,他们让我惊讶的是,都对那段视频进行了细致分析,从发音到语调,每个人都指出了其中的问题。我意识到之前所有关于语言学习的心理预期都是错误的。我开始质疑自己是否真的像其他人那样擅长这个外语。尽管如此,我仍然坚持自己的初心,继续加倍努力,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决心和进步。
最后,在期末考试中,我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绩,并且赢得了同学们对于语言学习态度上的尊重。这场经历教会了我一个重要道理:无论如何,要真诚面对自己的不足,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真正提高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