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8月20日发布消息称,其发射的“月球-25”号探测器偏离预定轨道,与月球表面相撞后失联,任务以失败告终。印度随后于23日发射的“月船3号”探测器在月球南极实现软着陆,并于24日释放“普拉吉安”月球车,踏足月球表面,开启14天的科考。印度成为首个实现探测器在月球南极着陆的国家。
俄罗斯总裁尤里·鲍里索夫呼吁要从“月球-25”号探测器任务中吸取教训,继续开展探月计划,并计划在2025至2026年再次向 月球南极发射探测器。一时间, 月球及其南极区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登陆 月球南极有哪些意义又有哪些难点?科技日报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相关专家。美国国家航天局公布的 月光 南北极区图显示了其复杂的地形和陨石坑分布。
李语强研究员指出,“奔 月”的风险巨大,因为地形十分复杂而且布满陨石坑,这使得成功着陆风险巨大。但对比以前人类只对面向地球的一侧进行探测,我国嫦娥四号背面的科学研究已经开启了新的篇章,对两极地区仍然是一个未知领域。
目前中国、美国、俄罗斯和印度都将重心放在了这方面,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这个遥远星体,为未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保障。除了水冰资源以外,还可能发现与地球相似的古老地貌线索,以及长期连续光照条件,更适合长时间工作。
NASA数据显示,一些永久阴影环形山中可能存在水冰,而印度“一号”发现固态水冰痕迹,这直接证明了存在含水冰。这是太阳系早期演化的一个重要线索,也意味着可用于未来发展利用,如供宇航员使用或作为火箭燃料来源。在重力较小的地方就地获取能源会更加有效,有助于针对火星等太空深空任务。
由于可供使用区域有限,每个国家需要确保首先找到可供宇航员及航天器使用的水冰,从而激发了一场勘查 水 冰 的竞赛,最终指向了该地区。此外,“普拉吉安”还携带了一系列实验设备,将分析土壤成分以及进行 地震活动 测试,以获得有关内部结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