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海港城市厦门,闽南的经济与文化中心汇聚着人文景观。这里的气候宜人的环境和秀丽的风光让它被誉为“海上明珠”。据说古时期,这里曾是白鹭栖息之地,因此又被称作鹭岛、鹭洲,厦门与鼓浪屿之间那段水域更名为鹭江。在明朝时期,江夏侯周德举奉命在此建立城池,将其命名为“厦门城”,意指“大厦之门”,这个名字既耐人寻味,又蕴含深刻的意义,从此便流传开来。
作为一座海滨游览城市,厦门拥抱了众多历史遗迹。鼓浪屿以其独特的风情,被誉为“海上花园”,而南普陀寺则是一处千年古刹;胡里山上的炮台遗址,以及集美镇——著名侨乡,都成为了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地方。天风与海涛交织,一望无垠,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
在鼓浪屿东北端矗立着一个巨大的石像,那是一个将军正襟危坐,以剑迎风,其目光似乎能穿透万里的波涛。这就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大型雕像。他在厦门长期经营留下了水师操练台、屯兵寨、演武厅等遗迹,而水师操练台遗址上的四个字“闽海雄风”据说也是他亲笔所书。
郑成功原名郑森,他是在日本出生的,但很早就回国入学,在南京太学学习。他的忠诚心得到了南明皇帝的赏识,被赐姓朱,并封予延平王称号,使他成为人们心中的“国姓爷”。面对清朝统治,他始终保持着忠于南明王朝的心志,即使父亲郑芝龙投降清廷,他依然带领部分将士继续抗战。在没有固定的根据地前,他接受部下的建议,准备夺取厦门作为基地。当时驻守该地的是定远侯郑联,但他贪污腐败且好色嗜酒,对百姓不利,因此当郑成功率军进驻后,百姓们纷纷欢迎。
然而,要确保稳固自己的立足点,就必须解决掉那个问题人物——贪婪和腐败至极的定远侯。但就在中秋节第二天夜晚,当这个醉酒如泥的人走出府宅的时候,被伏兵悄然杀害,这一行动迅速巩固了郑成功的地位,并巩固了自己在思明州(即今厦门)的统治基础。
随后,在夺取并改造后的思明州中,郑成功展现出了他的决断性和策略性。他积极备战,不仅培养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还注重文教教育,为抗击清朝统治做好了充分准备,同时也奠定了东进收复失土的一步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