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与前沿科学研究所的博士生张若羿和苑海波教授等人,在深入研究LAMOST光谱参数与Gaia XP无缝光谱的结合应用后,成功计算了银河系的平均消光曲线。这项工作基于最大样本量,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中等尺度结构(ISS),并证实了多个ISS存在,这对于实现更精确的消光校正和尘埃性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已被国际顶尖期刊《天体物理学报》(ApJ)发表,论文链接可通过点击这里获取。
在宇宙中,尘埃对星光产生深远影响,不仅会吸收从紫外到红外、X射线波段的电磁辐射,并以红外微波形式再释放能量,还会散射X射线、紫外线、可见及近红外波段。这些遮蔽机制,即吸收和散射,被称为尘埃消光,而随着波长变化而变化的消光曲线提供关于尘埃粒子大小分布及化学成分至关重要信息。此消光曲线也成为理解恒星和星系本征性质不可或缺的一环。
O型B型恒星因其高亮度且少数谱线,使之成为观测远距离穿过大量尘埃云时探针极佳。过去基于几十至几百颗OB星高分辨数据进行模板匹配,但视野限制仍阻碍全面分析不同环境间关系。张若羿团队利用Gaia DR3 和 LAMOST DR7共享约五百万源数据,直接测量并由约37万高质量数据计算出银河系平均消光曲线,该范围包括336nm至1020nmXP覆盖以及幂律拟合扩展至4.6µm。在487nm, 769nm, 630 nm处确认多个中等尺度结构,并新发现540 nm特征点。对于E(B-V)>0.15 高质量样本,其R55值为2.730±0.007,对应RV值为3.073±0.009。
此次研究不仅在图像上展示了与文献模型及测量数据一致性良好,而且在红外部分提出新的结果。这项基于最大样本数量直接测得的平均消耗率,为了解尘埃属性以及校正银河系内恒星色泽提供关键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