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论研究20年后再追新

场论研究20年后再追“新” 科学与哲学”论坛暨《20世纪场论的概念发展》(原书第二版)新书发布研讨会在京举行

“我是来‘追星’的,曹教授在这本公认的经典著作中真正做到了对深奥基本场论概念深入浅出的解析,非常引人入胜。”

12月12日,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的“科学与哲学”论坛暨《20世纪场论的概念发展》(原书第二版)新书发布研讨会上,科学出版社科学人文分社社长侯俊琳化身“粉丝”,盛赞该书作者、知名物理学史学者、波士顿大学哲学系教授曹天予。

1997年,曹天予所著《20世纪场论的概念发展》一书于美国出版,在理论物理学、科学哲学等领域带来了关于20世纪场论研究的全貌概述和纵览,并在其中揭示了基础物理学中的根本问题和逻辑,受到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

20多年时光辗转,追随着基本场论领域突飞猛进的新进展,曹天予以原著为基,做出了更新和回应。2019年,《20世纪场论的概念发展》原书第二版面世,近日,该版中文译本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基础物理学的脉络沿着20世纪爱因斯坦时期、彭罗斯时期到如今形成了更为广阔的物理世界图景。在论坛主题报告“从科学实在论的视角看自然科学本体论的历史建构——从康德、爱因斯坦到彭罗斯”中,曹天予结合个人多年研究成果,探讨了各个发展结点对自然科学概念框架的影响。他认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活动的舞台以及研究方式共同构成了自然科学概念框架的本体论基础。

“建构客观性的终极标准在于实在对建构的反应,即科学概念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其内部逻辑的一致性,还取决于它能否准确反映出实在的反应。”曹天予根据研究提出了一种合理的实在论立场。在他看来,这种观点既承认了科学建构的相对性和语境性,又坚持了实在的存在及其对科学理论的制约作用。

在新书发布研讨会上,谈及本书的创作心得,曹天予回溯了个人学术生涯,他称这是一段“跳出黑格尔的观点、在更广泛地研究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后形成的将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独特哲学观点的历程”,这样的学术思想要求他的研究也必须随着物理学的发展而继续。

“20世纪的量子色动力学在表面上取得了胜利,但实际上它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到了21世纪的今天,弦理论成为了主导性的物理理论,并且未来总会有新的理论框架将其超越。因此,学者必须要结合历史与逻辑,用哲学的眼光来审视科学的历史发展,同时验证和发展新的科学理论。”曹天予说道。

此次发布的新译本由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宏芳翻译。同作为2008年该书第一版的中文译者之一,李宏芳感慨颇多,她认为担任第二版翻译工作不仅是一份跨越十数年的信任,也是一趟继续学习和收获新知识的旅程,尤其新版本中对规范场理论哲学和物理学本体论的深入探讨是值得继续深挖的“富矿”。

近年来,国际上关于规范场理论的哲学讨论非常激烈,尤其经典的量子力学实验——“阿哈罗诺夫-玻姆效应”引发了关于“规范势是否具有物理实在性”问题的思考。

对此,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教授高山表示,规范势的实在性问题作为一个“交叉路口”,对于量子力学、量子场论和哲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而新版《20世纪场论的概念发展》中用相当的篇幅对量子场论和标准模型展开了精彩的讨论,或许会为理解规范势的实在性问题提供新的见解,以推动更深入的基本场论的哲学基础研究。

发布会现场。 主办方供图

上一篇:双生花开灌溉系统与NPC之间的男主之恋
下一篇:家电智选洗地机之王领航可持续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