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逐梦前行 --记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张晓黎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就要用科技的力量来守护我们的蓝色家园,这是参加工作十余载的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张晓黎始终坚守的初心。
十余年来,张晓黎致力于海岸带碳氮元素转化过程和蓝碳生境修复技术研究。她系统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海岸带碳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蓝碳碳汇机理及其环境适应性,为海岸带环境污染治理、灾害评价及预警提供基础数据,为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张晓黎(左)和团队成员开展样品采集工作 受访者供图
初心不改,守护蓝色家园
张晓黎出生于山东威海,成长在海边,对大海有着深深的依恋,呵护这片蔚蓝一直是她心中的梦想。
2010年6月,张晓黎顺利取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博士学位。就业时,张晓黎毫不犹豫选择回到山东、到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工作,因为这里有她深爱的蔚蓝海岸线,有她想守护的美丽家园。
在海岸带所工作十余年来,张晓黎始终坚持以海岸带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海岸带生源要素转化和生境治理为研究方向,潜心研究海岸带环境问题背后的原理,致力于海岸带污染防控和预警工作。为了充分了解河口氮排放情况,张晓黎带领团队不分寒暑奔波在山东海岸带的大小河口。河口环境复杂,有时淤泥深陷,有时污水横流,她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采样、监测、分析问题、与企业沟通,为海岸带氮污染排放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为养殖企业产业链优化、生态环保提供技术支持。团队作为技术支撑力量与企业共建了270亩生态养殖示范基地,综合效益提高了20%,养殖海域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
张晓黎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课题、山东省重点扶持区域急需紧缺人才项目、烟台市科技发展计划等10余项科研任务。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4项,参编中文专著2部,参译英文专著1部。
攻坚克难,保护滨海蓝碳
滨海蓝碳包括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山东省是海草床分布大省。海草床被誉为“海洋之肺”、“海底草原”,不仅高效固碳,而且具有稳定底质,净化水体,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育儿场,防风护岸等重要的生态功能。然而,海温升高、人类开发活动加剧等因素导致全球半数以上的海草床退化,山东海草床已退化80%。保护和修复海草床不仅对恢复山东沿海经济有重要促进作用,而且可以固碳增汇,服务国家的“双碳”战略。
2015年以来,张晓黎与团队成员一起深入研究海草床退化的原因,修复的条件和技术,碳汇贡献及环境适应机制,成功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市项目多项,揭示了海草床多界面碳循环机理,突破了鳗草和日本鳗草的原位修复与养护技术。
2023年,作为主要科技骨干之一,张晓黎同志参加了烟台市“长岛国际零碳岛规划”项目,参与起草《长岛国际零碳岛——碳源汇背景研究报告》、《长岛国际零碳岛——碳汇增汇研究报告》、《长岛国际零碳岛发展规划(2023—2035年)》和《长岛国际零碳岛行动方案(2023—2027年)》。首次对长岛能源活动、工业过程、农业活动、土地利用变化和废弃物处理各领域碳排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与核算,科学评估了长岛陆海生态系统的碳汇现状及可行的增汇路径,相关成果在2023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发布,为岛屿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建议。
张晓黎走进课堂为学生开展知识科普 受访者供图
?
师者匠心,做学生引路人
2019年,张晓黎开始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培养学生方面,她始终坚持因材施教,注重引导,关心学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她认为教师的首要职责是传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德立身,心怀责任,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工作和生活。学生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她会耐心为学生分解问题,明晰思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培养的2名硕士研究生已顺利毕业工作或继续深造,指导的哈工大菁英班本科生,3人获得优秀毕业论文。
除科研工作外,张晓黎积极投入科普工作,为引导孩子们从小就认知自然、热爱科学,她以科普工作者身份多次参加中小学科普教学,并在科普网站录制公开课《海洋微生物的功能》,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厚德、求是、务实、卓越”,张晓黎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海岸带所精神,以坚定的初心,守护着海岸带蓝色家园,以崇高的使命感展现了一名的使命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