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误区卒中不只是脑血管的问题

打破误区:卒中不只是脑血管的问题

·据2014年中国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与闭塞研究(Chinese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CICAS),约“15%-20%”的缺血性卒中(也就是脑梗)是由颈动脉问题引发。这意味着很多我们以为是“脑部故障”的卒中,实际上源于颈动脉的隐形危险。

2024年10月29日是第19个 “世界卒中日” ,由世界卒中组织(WSO)发起,旨在提高全球对卒中这一重大健康问题的认识。根据中国卒中学会发布的数据,我国现有卒中患者1494万,每年新发卒中330万,其中154万人因卒中死亡。更令人担忧的是,幸存者中约有80%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这些数字让卒中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健康难题。

然而,当人们提到卒中(俗称中风),几乎所有人都会立刻想到大脑血管出问题。的确,在卒中发作时,表现出来的症状直接涉及大脑的功能。比如,突发的失语、偏瘫,或者意识混乱,这些都是大家熟悉的卒中症状。而卒中也确实是由于大脑的血液供应被切断引起的,但这并不代表所有卒中的问题都源于大脑本身。事实上,许多卒中真正的“幕后黑手”,并不是脑血管,而是大脑的“上游供血通道”——颈动脉。

大多数人对卒中的理解类似于“水管爆裂”,认为只有大脑的血管出问题才会引发症状。然而,现实远比这复杂。颈动脉作为大脑供血的“高速公路”,其狭窄或堵塞是引发卒中的常见原因之一。你可以把颈动脉比作大脑的“生命管道”,如果这条管道堵塞了,就算大脑的血管再健康,也无济于事,因为大脑根本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

让我们用一个更形象的比喻:假设大脑是一座城市,供血是维持这座城市运转的能源系统。颈动脉就像是连接心脏和大脑的主要供血线路。如果这条线路上堆满了“障碍物”——比如脂肪、胆固醇形成的斑块,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导致供血受阻,那么即便脑血管没有问题,城市仍会因为“供电中断”而陷入瘫痪。这就是为什么颈动脉问题常常是卒中的“导火索”。

据2014年中国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与闭塞研究(Chinese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CICAS),约“15%-20%”的缺血性卒中(也就是脑梗)是由颈动脉问题引发。这意味着很多我们以为是“脑部故障”的卒中,实际上源于颈动脉的隐形危险。

颈动脉:大脑的“生命通道”

颈动脉就像大脑的供血“主干道”,如果这条路上堆满了“垃圾”,或者出现了“路障”,大脑的血液供应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卒中。最常见的情况就是颈动脉粥样硬化。这是一种类似于水管内积垢的现象,脂肪、胆固醇等物质在动脉内壁堆积,慢慢形成斑块。这些斑块越积越厚,就像管道里的污垢,逐渐让血流变得不畅。如果不及时处理,斑块可能继续增大,导致颈动脉重度狭窄或完全闭塞,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给,卒中的风险急剧增加。哪天这些斑块可能会突然脱落,随着血液一起进入大脑的血管,就像碎石子堵住了水管,最终导致脑梗。斑块脱落时产生的“堵塞”就是卒中的直接原因。

除了粥样硬化,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也可能导致颈动脉狭窄。比如,接受过肿瘤放疗的患者,颈动脉可能会像被“烤焦”了一样变窄。此外,颈动脉瘤或颈动脉体瘤这些“路障”可能压迫血管,甚至脱落的血栓进入大脑,直接引发卒中。

外伤、感染以及免疫性炎症(如多发性大动脉炎)也是颈动脉健康的“敌人”,它们可能像“腐蚀剂”一样,慢慢侵蚀血管,导致血流受阻。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心脏问题也会通过颈动脉影响大脑。例如,房颤或心脏黏液瘤产生的栓子,会像“漂流瓶”一样顺着血流通过颈动脉进入大脑,最终引发卒中。

颈动脉狭窄就像是一条“渐渐堵塞的道路”,开始时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医生有时会通过听诊器听到“血管杂音”,这种噪音就像是狭窄道路上的“刺耳喇叭声”,提示血流已经不正常。然而,很多时候,这种“喇叭声”并不会响起,让人无法察觉问题的存在。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小中风”,常是颈动脉问题发出的第一个警告信号。它的症状与真正的卒中很像,比如短暂的语言障碍、肢体麻木等,但很快就会恢复(通常在24小时内消失),就像“虚惊一场”。但不要被这个“假象”迷惑,TIA实际上是在告诉你——“高速公路前方出现堵塞,请尽快排查”。发现这种早期信号时,应该立刻就医,通过影像学检查(如颈动脉超声或CTA)来评估颈动脉的狭窄情况。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卒中最有效的办法。

临床上常见的几个干预办法

1、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就像给堵塞的血管进行了一次“大扫除”。医生通过一个小切口进入颈部,找到那条“被垃圾堵住的高速公路”——狭窄的动脉。为了安全操作,医生会“封路”,暂时阻断血流,防止手术时“交通事故”。在高风险的情况下,还可能会安装一条“临时绕行道”——转流管,确保大脑继续得到血液供应。接下来,医生像清理管道一样,将动脉内堆积的斑块一一剥除,清理干净后,将血管缝合起来。如果需要,还会加上“加固材料”——补片,确保动脉不再堵塞。最终,“公路”重新通畅,血液顺利流向大脑,卒中的隐患也被清除。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本文作者供图

2、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可以理解为是在“堵塞的高速公路”上放置一个支撑结构,不用大面积“修路”就能恢复畅通。医生通过股动脉或颈部的一个小切口,插入导管,把支架送到颈动脉的狭窄位置,类似于通过“地下管道”精准送达修复工具。在支架展开之前,医生会放置一个“保护伞”,防止斑块像“碎石”一样脱落,阻塞大脑血管。支架就像一个小“弹簧网”,当它展开时,撑开动脉壁,恢复正常血流,确保“道路”顺畅无阻。手术完成后,移除“保护伞”,血液重新恢复正常的流动,手术结束。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本文作者供图

3、逆向血流保护下经颈动脉支架成形术(TCAR):TCAR是一种新兴的微创手术,通过颈部仅需2-3厘米的小切口进入血管,利用逆向血流技术防止斑块或血栓进入大脑,极大降低了卒中的风险。手术开始时,医生通过装置让血液暂时 “倒流” ,相当于让水管里的水 “反着走” ,这样可以防止任何碎片被冲进大脑。接着,医生通过导管精准植入支架,将狭窄的动脉撑开,就像在水管内部放置一个小小的 “弹簧网” ,支架展开后稳定地支撑动脉壁,恢复血液的顺畅流动。最后,逆向血流装置被移除,血流重新恢复正常方向,确保手术部位没有任何残留的危险碎片。

TCAR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特殊的入路和逆向血流保护,与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相比, CEA虽然能直接清除斑块,但由于是开放手术,创伤较大,颅神经损伤风险高;CAS虽然微创,但没有TCAR的逆向血流保护,从大腿到颈部的长路径操作也可能有斑块脱落的风险。而TCAR结合了两者的优点,又拥有逆向血流保护起到双重保险的作用。因此,TCAR为颈动脉狭窄患者,尤其是高风险群体,提供了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逆向血流保护下经颈动脉支架成形术(TCAR)。本文作者供图

越是深入了解颈动脉对卒中的影响,我们越是意识到健康并不只是治愈疾病,更在于提前预防。“治未病者,见微知著”,未雨绸缪才能避免大患。如今,随着各种微创技术和创新手术器械的出现,像TCAR这样的突破性手术为高危人群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它不仅减少了手术创伤,还大幅降低了卒中风险。呼吁更多的人们重视颈动脉,通过这些先进技术,守护健康,远离卒中的威胁,真正实现“未病先治”的理想。

(作者祁宁,系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血管外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周围血管疾病的手术与微创介入治疗,包括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静脉曲张、动静脉血栓以及血管瘤等。作者李黎,系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IUA-CC)血管创伤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血管外科专科分会委员,从事主动脉、周围血管病的开放及微创治疗。)

上一篇:男朋为什么在被窝里吃我的胸-被窝中的秘密解析爱意与身体接触的边界
下一篇:安全测评大作战防火墙与黑客的智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