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1月11日国家验收至今已近两周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坚持“高水平管理和运行好这一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的要求,不断组织做好FAST高质量开放运行,同时成立了FAST科学委员会、时间分配委员会和用户委员会,为充分发挥FAST科学效能而不懈努力。
为了促进重大科学成果产出,科学委员会围绕FAST优势科学目标征集遴选了五个优先重大项目,并组织全国优秀科研团队开展大团队集中攻关。在此过程中,一系列重要的科研发现得以实现。例如,在2021年3月31日,当FAST正式向全球开放共享并向全球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时,就收到了来自不同国家共7216小时的观测申请,最终14个国家(不含中国)的27份国际项目获得批准,并于同年8月启动了关键性的观测工作。
截至目前为止,FAST在运行效率和质量方面取得显著提升,其年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远超国际同行预期,为其产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此外,该装置已经成为自其运营以来发现脉冲星效率最高的设备之一,其总计发现约500颗脉冲星,这一数目令人印象深刻。
在过去的一年里,由于依托于FAST,我们还取得了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研突破。例如,在利用原创方法对中性氢进行窄线自吸收测量后,我们首次揭示了从冷中性气体到原恒星核包层中的连贯磁场结构,这对于解决恒星形成三大经典问题之一——“磁通量问题”——提供了重要证据。此外,我们还成功探测到了迄今最大快速射电暴爆发事件样本,并揭示了解决宇宙最亮射电爆发现象之谜的大致能谱及其双峰结构。这两项研究都被收录在《自然》杂志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它们是人类对宇宙认识深化过程中的巨大飞跃。
此外,由于其灵敏度国际领先的优势,以及与其他空间望远镜合作,如费米伽马射线天文台大视场望远镜(Fermi-LAT),我们正在开启新的研究领域,比如探索脉冲星搜索新方向以及打开研究脉冲星电磁辐射机制新途径。这些协作不仅加深我们的理解,也为未来的引力波探测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卓越表现和未来潜力,被誉为“国之重器”,中国天眼正朝着成为中低频射电天文学领域顶尖工具前进,将继续推动人类对宇宙奥秘更进一步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在科技创新还是在国际合作方面,都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的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