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揭示银河系盘的结构与尺度的新结果,震撼宇宙学界
在一个星辰之夜,科学家们潜入了遥远的宇宙深处,一群勇敢的心灵探寻着银河系那未知的奥秘。他们是国家天文台恒星与恒星系统研究团组副研究员徐岩、刘超和邓李才研究员,以及美国仁斯勒理工大学教授Heidi Newberg,博士后Jeff Carlin,上海天文台研究生李静,英国牛津大学Ralph Schonrich博士以及美国费米实验室Brian Yanny教授组成的团队。
利用SDSS(Sloan Digital Sky Survey)的测光和光谱数据,他们对银河系盘进行了细致考察。这次调查不仅让我们发现了波动结构,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波动可能使得银河系盘的尺寸比传统观念中的大一倍。这个令人瞩目的发现被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天体物理学报》(ApJ,2015,801,105)上,为整个科学界带来了新的启示。
通过详尽分析,我们证实了银河系盘至少在110<l<230,-30<b<30范围内存在不对称性。在距银心10Kpc处北方区域密度显著增加,而12-14Kpc处南方区域同样如此。这些子结构由金属丰度和视向速度这两个维度被证明是本地构成而非外来吸积来源于矮星系。这两个子结构与更远地区Monoceros(16-18Kpc)及TriAnd(20-24Kpc)的交替出现,在磁极方向上形成了一种波动模式。
最令人振奋的是,这些波动似乎影响到了经典认为的15Kpc截断点,使得该区域可能是一个高低起伏的地形。如果这一现象得到验证,那么从某个视角看出去会呈现出一种环状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Monoceros与TriAnd确实是这种波动的一部分,那么我们的理解将不得不重新审视,因为此时所谓“边缘”实际上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情景。
最新数值模拟支持这样的观点,即矮星系或暗物质团块穿过银盘有可能导致这些波动。而相反,这样的波动也可以作为衡量銀河系統中暗物質分布不均匀性的工具之一。这一切都意味着对于我们了解宇宙内部构造,以及如何去探索那些尚未被人类触及的地方,有着前所未有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