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可降低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病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主任丁小强、副教授贾平,与心外科主任王春生、心脏重症监护中心主任罗哲合作,利用晚期远程缺血预适应技术,成功降低了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病率,为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的预防开辟了一条简便、经济、安全的全新路径。相关研究发表于《循环》。 急性肾损伤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病率达12%左右,在心脏手术后的发病率更是高达30%至50%,成为患者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急性肾损伤的防治主要依赖昂贵的血液净化和支持治疗,缺乏有效、安全且经济的预防手段。 远程缺血预适应(RIPC)方法通过预先给予远端组织短暂的缺血,激发组织器官对缺血的耐受性,从而保护远隔器官。RIPC的器官保护作用有两个时间窗口:早期(2-4小时内发挥作用,维持时间短暂)和晚期(18-24小时后发挥作用,可维持48-72小时)。 在前期的系列研究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团队证实了RIPC可以显著降低由缺血、感染等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肾损伤,并提出了免疫和能量代谢模式转换介导RIPC的肾保护作用理论。在此基础上,团队建立了晚期RIPC技术,并联合心外科和心脏重症监护中心团队,开展了RIPC预防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研究。 为了验证这一技术的有效性,联合团队设计了大样本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共纳入509例心脏手术患者。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远程缺血预适应的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病率降低了22.9%,且对于老年和高血压等发病高危患者效果更为明显。 丁小强表示,希望通过这项技术降低急性肾损伤的发病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同时为医学界在急性肾损伤预防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借鉴和启示。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61/CIRCULATIONAHA.124.07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