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项最新的天文学研究中,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恒星物理团组的林桂芳、苏杰和李焱,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的付建宁教授共同合作,利用恒星演化模型,他们深入探索了碳/氧白矮星内核化学轮廓对其脉动周期影响的复杂关系。这项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来分析脉动白�1807+0434B(HS 0507+0434B)的内部结构,而且还揭示了前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理论计算与观测值偏差较大的情况。
通过对这颗有着优良观测数据的脉动白矮星进行详细分析,科学家们发现碳/氧内核化学轮廓对于不同类型的脉动模式具有不同的影响。对于那些能够穿透至白矮星核心区域的脉动模式,其化学轮廓的小变化可以显著改变这些模式所需时间,而对于被限制在氢/氦壳层中的“囚禁模”则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团队利用从HS 0507+0434B光变中分析得出的9个不同的脉动模式,对白矮星内核碳/氧元素分布进行了精确调节。他们最终获得了一系列符合先前的基本参数并且能更好地解释观测数据模型,这表明现有的理论模型需要进一步改进以反映实际情况。此外,他们还推断出HS 0507+0434B在形成过程中可能经历了一个拥有较小中心超射区和特定物理过程参与演化阶段的事实,这为理解这些过程提供了新的线索。
本次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并将继续深入探讨恒星演化以及它们成熟后如何形成各种各样的天体。